影片向公眾呈現的赤裸裸的現實問題或許在目前還沒有也無法解決,但由此引發的思考,對“姐姐”身份的審視,對女性困境的正視,以及由此引發的思考。父權制下,遠離家鄉。 比理想的結局更重要、更深刻。
清明假期,《我的姐姐》成為最大驚喜。 目前其票房已達3億(截至4月4日晚),相關話題頻頻登上熱搜。 然而,隨著影片熱度的不斷走高,影片的開放式結局卻導致了影片的收視兩極分化。 姐姐不放棄弟弟的做法,被一些觀眾視為《扶魔哥》的前傳。 有人說“我在前面哭死了,最后氣死了”。 對他的自由選擇感到憤怒,他在網上給這部電影“一顆星”。
由于電影一開始就設定姐姐不撫養弟弟,追求獨立的自我,很多人都希望她能擺脫女性為家庭犧牲的命運。 或者含蓄地表示自己會繼續撫養弟弟。 仿佛費了很大的力氣,最后卻又回到了原點,就像做夢一樣。
其實大家擔心的是姐姐會為了弟弟放棄自己在北京讀書的夢想,留在成都找工作撫養弟弟。 但這正是生活的復雜性所在。 有些人,有些關系,是不容易打破的。 作為一個局外人,也許每個人都可以輕松快速地給出一個符合自身利益的答案,但當面對各種糾結時,又談何容易做出選擇呢?
姐姐的選擇也隱藏著不一樣的意義。 在中國哲學中,人生可分為三境:山是山,水是水;山是山,水是水;山是山,水是水。 山不是山,水不是水; 山是山,水是水。 前者和后者看似相同,但境界卻截然不同。 劇一開始,姐姐被迫收養弟弟,但在影片的最后,她主動放棄簽署收養協議。 兩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——前者是女性在無形的規則下被迫馴化,而后者則遵循她們內心的情感。 那么,所謂的女性獨立自由選擇是否也包括這種呢?
當然,電影是一門藝術,它可以是現實主義的,也可以是浪漫主義的。 這部電影顯然非?,F實,其中涉及到的父權制、女性命運、人物斗爭都可以在現實中一一對應。 一個故事的結局固然重要,但沒必要否認電影的價值和意義。 當然,我們不能把解決深刻現實問題的希望寄托在電影上。
事實上,比評價的兩極分化更需要我們關注的是,影片向公眾呈現的赤裸裸的現實問題目前或許不會也無法解決,但由此引發的思考,對身份的審視《姐姐》的直面女性困境,以及父權制的視角,遠比一個理想的結局更重要、更深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