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(1月2日),語服君發布了語言服務公眾號2020年年報(點擊查看),并送出了新年紅包,輸入密碼“2021精彩續約”即可領取。 結果,大量小伙伴向于付君投訴,稱密碼輸入了十幾次,卻提示錯誤,收不到。
原來,有的朋友打不出“〇”,或者誤打了數字“0”或英文字母“o”。
事實上,這種看起來不像漢字的漢字很常見。 1月1日,日本服務器發送的習近平主席2021年新年賀詞(點擊查看)的標題中有這個詞。
該詞被《新華字典》和《現代漢語詞典》認可。 《新華字典》中的定義是“數的空缺,用在數上”,《現代漢語詞典》中的定義是“數的空缺,多用在數上”。 發音當然是“líng”。
漢字中,除了“〇”之外,還有很多看起來不像漢字的漢字。 如果你使用過手寫輸入法,你會發現很多奇怪的字符。 它們看上去是亂碼或者某種神秘的符號,但是字典不會說謊,它們絕對是真的,它們是真正的漢字!
你認識“一”并將其90°變成“丨”嗎? 如果你不認識我,就“滾出去”! 嗯,這個“丨”其實讀作“gǔn”,就是上下相連的意思。
四個“丨”加起來變成“丨丨丨丨”? 當然是光棍節啦!
“#”也是一個漢字! 但不要讀作“點”,因為它實際上是“主”的變體,讀作zhǔ。
一個“嚴”是一個漢字,四個“絲”加在一起組成“灬”也是一個漢字! 當然,它讀的不是“四點”,而是“huǒ”,與“火”的意思相同。
現在你明白為什么《說文》說“當然燒了”吧? 看人物就知道了:大家圍著篝火烤肉,旁邊蹲著一只狗。
/也許是這樣/
看到“丅”,你一定下意識地認為它是英文字母“T”的高仿吧? 事實上,它是一個漢字。 讀作xiɑ?,與“下”同音,只是少了一個“嚴”。
你還記得你學的第一個漢字嗎? 當然是“一、二、三”! 那如果加一條橫線變成“亖”,你還認得嗎?
正確的! 正如您可能猜到的,它的發音為“sì”,與“四”的意思相同。 看來古人造字真是懶??!
與上面相比,“丿”就老實多了,讀作“piě”,就是“不”的意思。
這種用法在古代造字時經常使用。 例如,“戈”加上“丿”就成了“五”,意思是“不動的戈”。
三個“丿”加起來就是“彡”,有點像“三”。
但讀作“shɑ?n”,意思是用羽毛裝飾。 其實我們看一下也能明白。 這個角色看起來像孔雀背上美麗的羽毛和大尾巴。
看到有人寫“巜”,你可能會認為這是書名“《》的左半部分?!?錯誤的! 這是一個漢字哦,讀作kuɑ?i。
古時意義與“澮”同,指田間的小溝渠。 不過,現在知道“澮”的人已經不多了,更不用說它了。
這個形似糞叉的“屮”字,在國外還有一個失散已久的孿生兄弟“Ψ”(希臘字母,讀作[psai]),但它也是地地道道的漢字,讀作“chè” ,這意味著植物有它生長出來的方式。
有時也讀作“”,與“草”的意思相同。
以希臘字母為母體的漢字也有“呂”——它看起來很像圓周率的“π”,但它與圓周率無關。
它的發音為“jī”,意思是放置某物的底座 - 這也很適合它的外觀。 但更令人驚訝的是,它仍然是“Qi”的變體,當然發音是“qí”。
它還有兩個長得很像的兄弟,一個是我們都知道的“吳”,就是“突然”的“吳”。 另一個“氣”也讀作“qí”,也是“氣”的古字。
“走”兩個字組合起來有點像哭臉,可以用來當顏文字。 這個字讀作“chù”,就是小步慢走的意思。 創造這個角色的老祖宗做夢也沒想到它會被這樣使用!
還有一個可愛的顏文字“罒V罒”。 這個代表眼睛的“罒”也是漢字,但不是“小四”。 一模一樣。
一些常用的部首實際上就是漢字本身。 比如我們測試視力時經??吹降摹板妗弊x作“jì”。 其實它的本義是象征“豬頭”,即豬頭。
解放后曾一度作為“雪”的簡化字使用,但很快就被廢止了。
被“國”和“微”包圍的大盒子“口”怎么發音? 注意,這不是“嘴”。 其實這個字讀作“國”,古時與“國”同義。
你一定想不到,連“圍”的下半部分“厶”也是漢字! 讀作sī,是一個象形字,象征著一個人盤膝而坐。 引申的意思當然是形容一個不擇手段攫取利益的人,那就是“自私”!